{ 計畫簡介 }
本計畫關注的是「百萬『落後』異鄉人」進入台灣社會後,產生:排、除、恨、毀、歧、隔、離、慾有關的社會重大議題,此議題也與全球各地因種族歧視肇生的「仇恨罪(hate crime)」發展類同,又與聯合國永續發展主張的「消弭不平等」及「公平、正義、和平」兩大目標緊密連結,並以之作為核心議題。
核心議題下,本計劃以五大社會議題架構特色課群:「親職外包」、「血統污染」、「跨境黑戶」、「『白人』負擔」及「族裔飛地」。五大議題連結的核心理論關懷為:「羞辱/尊嚴」、「排除/納入」、「噤聲與窒鬱/發聲與自由」、「客體化/主體性」及「隔離/整合」等對立概念。計畫強調「批判」敘事力,期透過Paulo Freire的「提問式(problem-posing)」對話發展「批判意識」和「識讀能力(critical reading)」,在對話中,發展具解構力的批判敘事。
「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境遇都有許多苦難」,「每人心中都有他的苦」。這計畫產出的批判敘事文本,不會流於謾罵當下台灣結構裡的壓迫(者)或歧視(者)現象,期能解構「壓迫與被壓迫」背後的重層結構。
作為校級特色發展計畫,更遠矚一個教育理想:在抵抗新自由主義的意識下,連結「全球南方」受壓迫意識,建置具革命性、批判性、主體性的「新」東南亞區域研究。